務農重本,國之大綱。"三農”,是全局穩定的"定海神針”。作為廣東省農業科技創新的主力軍、服務"三農”的領頭羊,廣東省農科院一直以科技創新、服務“三農”為立院宗旨,在全省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了科技支撐作用。在新時代,廣東省農科院如何用好科技這對翅膀,奏響科技創新支撐鄉村振興的新樂章?
"農科新故事”系列報道專欄,通過實地訪談、專家解讀、案例再現等形式,挖掘來自科研一線的鮮活故事,探尋鄉村振興發展的新思路,敬請垂注。
自2005年,省農科院加工所成立家蠶食用品質評價與加工新技術研發專項項目組,圍繞家蠶品種原料篩選、功能成分表征及精深加工技術等方面開展系統研究與創新,取得了多項關鍵技術的突破。
金華玉樹雞、翡翠金柱白玉、西江孔雀開屏魚……一道道鮮美的菜色背后,離不開黑皮冬瓜的別樣風味。中國烹飪大師黃熾華介紹,三水區黑皮冬瓜皮色墨綠,瓜肉鮮美,在入味和裝飾上是一把好手。 據了解,佛山市三水區黑皮冬瓜年種植面積約1200公頃,是三水區種植面積最大的農作物,也是廣東省農科院示范帶動露地黑皮冬瓜化肥農藥減施技術的“落腳點”。
6月29日上午,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創新大樓一樓大廳里,熱鬧非凡,原來這里正在舉辦一場“2019年廣東省質量興農萬里行、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普宣傳活動”,數百名聞訊前來的市民聚集在大廳內,簽到領卡片、猜題得小禮品、體驗科普小實驗、觀看宣傳視頻和圖文展示……,市民興致高昂,收獲滿滿。 據悉,為了配合我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深入開展,由廣東省農業農村廳主辦、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公共監測中心(以下簡稱“監測中心”)承辦、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生物技術學院協辦“2019年廣東省質量興農萬里行、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普宣傳活動”。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在鮮食玉米的研究方面下足了功夫,選育出了一批優質品種。
為加強蕉農們對“中蕉9號”不感枯萎病雜交香蕉新品種的認識,提高香蕉種植水平,4月28日,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惠州現代農業促進中心、博羅縣農技推廣中心在惠州市博羅縣麻陂鎮洪湖村舉辦了抗枯萎病香蕉新品種“中蕉9號”現場觀摩會暨香蕉新品種“中蕉9號”在惠州示范和推廣項目驗收會。
張名位帶領的功能食品創新團隊從1995年至今,圍繞“農田—農產品—營養食品—人類健康” 這一主線,不斷集聚農學、天然產物化學、營養學和食品科學工程等專業的人才,開展南方特色農產品資源的營養健康功效成分解析和作用機制研究,,并以之指導特色農產品為原料的功能食品加工關鍵技術研發及新產品設計創制等,從而形成了“理論創新—技術突破—產品創制—產業化示范”上下游一體化貫通的科技創新鏈,真正實現“既頂天又立地”。
在國內,廣東省開展生物種質資源庫建設時間早、規模大、涉及生物門類多,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廣東種質資源保存數量還不夠,種質資源鑒定評價技術水平和標準化程度還較低。廣東省農科院是全省保存農業生物種質資源最多的單位,一直致力于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與創新利用,開展資源普查、收集、鑒評、保存和品種選育研究,為全省現代種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常言道“畜糧安天下”“無雞不成宴”,可見畜牧水產業在農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曾幾何時,肉蛋奶對尋常老百姓來說是奢侈品,很多人過年才能吃上一只雞。今時今日,肉蛋奶已成為餐桌上必備的食材,人們的需求已經從“有得吃”向“吃得好”轉變,優質放心的肉蛋奶也成為現代人對食材最基本的要求。如此巨大的變化,除社會經濟發展的因素外,離不開一代代、一批批動科研究人員在平凡崗位的奉獻,離不開他們的執著與堅守。
大片鮮花徐徐盛開,成熟瓜果沐浴著陽光,田野里散發出清新的氣息……這是記者對大多數農場的固有印象。然而,在廣州市白云區鐘落潭鎮,有一個飽含科技氣息的“農場”突破了上述想象,專門以新品種、新技術和新產品示人,那就是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以下簡稱廣東省農科院)建設的廣東廣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暨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示范基地(以下簡稱白云基地)。
依托廣東省畜禽疫病防治研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獸醫公共衛生公共實驗室、農業部獸用藥物與診斷技術廣東科學觀測實驗站等先進科研條件,廣東省農科院動衛所聚集了一批優秀的科研團隊,瞄準廣東畜牧產業防疫技術需求,創新研究動物疫病致病機理、免疫機制,研制疫苗和藥物,集成防控技術,勇攀獸醫科技高峰。
近年來,來自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簡稱“廣東省農科院水稻所”)的新品種、新技術風靡全國水稻產區。育成一大批品種、親本材料被廣泛應用,超級稻認定數量位居全國水稻科研單位之首,優質稻育種成績廣為業界稱道,新型栽培技術極大地解放了農民勞動力,節本增效,推動現代絲苗米產業向前發展等,都是這家明星科研單位為現代水稻產業發展作出的新貢獻。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下簡稱“資環所”)致力于廣東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技術研究近30年,一直為守護廣東的“綠水青山”默默做著貢獻。
有這樣一個團隊,他們以選育優良品種為樂趣,以讓農民增收為己任,將綠色瓜果送上餐桌,把形美蔬菜帶進公園,他們利用分子標記給蔬菜育種提速,把互聯網植入到先進蔬菜栽培技術中。這是一個怎樣的團隊?一粒種子,在他們手中經歷了怎樣的生命歷程?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在現有監測技術基礎上,接連開拓出指紋圖譜、電子鼻等新技術,用嚴謹、踏實、創新的態度給農產品質量樹立起一道“安全屏障”。他們就是廣東省農科院農產品公共監測中心的科研人員,專業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標準相關研究。
他們不是政府官員,卻心系地方的產業發展;他們不是種養專家,卻深入田間地頭,掌握農業生產一線的情況。他們是廣東省農科院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研究所(下稱農經所)的“智多星”,農業區域經濟、產業經濟、農村發展、農業信息等“軟科技”研究是他們的主陣地。
將不可能變成可能,挖掘熱帶亞熱帶水果潛在的附加值,提高產品品質,突破共性關鍵技術和裝備瓶頸,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助力鄉村振興,這就是廣東省農科院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果蔬加工創新團隊科技創新工作的動力源泉。
這幾天,廣東清遠市的大街小巷茶香四溢,品茶論道之聲不絕于耳。這里正迎來一場茶界盛會——2018年廣東茶葉產業大會,全國各地茶商、茶友和茶業專家匯聚一堂,共同探討粵茶的創新發展之路。
南國的春天,累累碩果壓彎了枇杷樹的枝椏。走近觀察,會發現枇杷果的顏色、大小均有差別。守護果園的“農人”說,這座擁有近百株枇杷樹的果園薈萃了國內外30多個品種。這里便是廣東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下簡稱“果樹所”)的枇杷種質資源圃。
近日,記者走進廣東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下稱“作物所”),聽專家講述他們如何通過品種選育、栽培技術等方面的科學研究,把小眾作物做特做強,以小眾造福大眾的故事。
人生病要看醫生,蔬菜瓜果生病了怎么辦?有這么一群人,他們是農田莊稼的守護神,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獻在植物保護的第一線?!∷麄兙褪菑V東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下稱“植保所”)的科技人員,小至病毒細菌,大到害蟲草鼠,都逃不過他們的五指大山。